English

工业革命:核心区欧洲与边缘区国家

1999-12-13 来源:光明日报 国际部策划 本报记者 朱宁 撰稿 我有话说

维也纳体系消除了挑战者法国的威胁,为欧洲迎来了数十年的均势与和平,这一体系虽在1848年的欧洲动荡中就崩溃了,但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则随着拿破仑战争结束、维也纳体系建立开始在欧洲扩散——1825年英国废除了禁止机械出口的法律。比利时、法国、美国等国也相继开始工业革命。这意味着欧洲混乱的、没有明显文化特征的“战国时代”告终了。

随着商业资本主义被工业资本主义取代,欧洲经济的全球化扩展开始了,原来还能自成一体的中华、奥斯曼体系遭到其经济、文化渗透与破坏。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了,西方国家疯狂地掠夺全球领土——西方文明的“帝国时代”来临了——一方面其内部的斗争日趋激烈而爆发了世界大战,另一方面遭到压榨和奴役的边缘国家开始觉醒并发生民族主义革命。

与第一次不同:这一次工业革命更为纵深。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开始大大地影响工业,大量生产的技术得到了改善和应用。德国由于贡献了许多杰出化学家和物理学家而得天独厚,完成统一之后,德国很快就超过了法国。在一次大战来临之前,德国已在钢铁、化学和电力工业方面超过欧洲其他所有国家,而在采煤和纺织工业方面直逼英国;二是工业革命已深深地影响到了农业领域。德国的化学家对化肥的应用贡献最大,这使得无机物如硝酸盐、钾碱和过磷酸钙的产量大增,其中有四分之三用于制肥料。这无疑提高了粮食产量;在美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发明,弥补了农场规模巨大和缺乏足够农业劳动力的不足。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它更深地卷入世界性的产业革命,并且更加面向国际性市场的事实,标志着仅仅适合于为农业文明提供基础的农业已失去了它的独立性,而仅仅成为工业文明时代的一种补充。

农业和工业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意味着在衣、食、住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方面的生活资料也在增长。欧洲人口从1750年的1.4亿急剧上升到1800年的1.88亿,1850年的2.66亿,到1900年已达4亿左右,由此引起的人口压力只能通过海外迁移找到出路。19世纪50年代中,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年之后的十年,每年有100万人迁往美洲、澳洲。工业化也引发了大范围的城市化。由于工厂取代了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大批的人口涌向工业中心。而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农业的国际市场化而得到供养。这与同样面临人口压力却禁止海外移民的清帝国形成鲜明对照。

在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英国连同其工业制品推销的是“自由贸易主义”。对它以及所有开始工业化的国家来说,市场是最主要的。正是机械化制造的廉价的产品,使欧洲社会第一次对亚洲社会占了上风。也正是工业化,使欧洲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了亚洲社会。中国和英国之间的贸易冲突,很快使两大文明发生撞击:上升的、进步的欧洲工业文明与下沉的停滞的中华农业文明之间的较量。

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竞争的工业资本主义让位于垄断资本主义,自由贸易帝国主义转变为全球性的殖民主义。而作为这个时代的象征物——连接大洋的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几条重要的横跨非洲、西伯利亚和北美的洲际铁路、海底电缆网和布满各洲大陆的电报电话线路网都建成了——较之以前的自由贸易帝国主义,它的渗透和分裂作用更大。亚洲、非洲、拉美和大洋洲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东亚封贡体系和奥斯曼体系崩溃了,非洲遭到瓜分。

工业革命产生了剩余资本,剩余资本致使各国寻找海外殖民地作为其投资去处。资本在国内积累得愈多,利润降得愈低,国外更有利可图的投资市场的需要也就愈大。例如英国1914年已在国外投资40亿英镑,等于其国民财富总数的四分之一。法国也已在国外投资450亿法郎,相当于其国民财富的六分之一。欧洲已成为世界银行家。这些海外投资大部分在美洲和澳洲、亚洲和非洲国家。投入剩余资本的需要更促进了帝国主义的扩展。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西方社会进入了“帝国时代”。1871年到1900年的30年里,英国获得了425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6600万人口,法国增加了35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2600万人口,德国增添了100万平方英里土地和1300万人口。这一西欧殖民帝国在1875年之后的30年里平均每年获得24万平方英里。简概之,1878年欧洲人占领和控制了世界土地面积的69%,到1914年,达到84%以上。

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帝国主义遍布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几个古老的社会如中华、奥斯曼已被逼得走投无路,在几次有限的冲突之后,遂成为西方的半殖民地,西方在这些国度享有贸易特权——逐步地,中华、奥斯曼被卷入了西方世界体系之中,成为边缘地区,在经济、政治上基本处于附庸地位,这种附庸地位随西欧的野心膨胀而进一步加深。

西方国际体系已完全形成:多极的欧洲社会处于核心地位,其他社会如亚洲、拉美、非洲则处于边缘地区。同过去的社会相似的是,核心区提供技术、资本、管理经验、工业品,从边缘地区得到廉价劳力、原材料等等;与过去的文明体系不同的是,西方社会迫使这些被征服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都发生根本的变化——西方社会的剥削严重地影响到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结构。

从纵向上来看,这一帝国体系的阶级结构中出现了一个边缘阶级——无产阶级。由于社会制度所致,极少数人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而多数人却在遭受无情的剥削,其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在工业化早期,这种现象就存在——佃农被逐出家园,织布工和其他手工业者由于新的机制商品的竞争而被扫除。这些人没有土地、住房、工具和资本完全依靠其雇主。一句话,他们成为纯粹的雇佣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可提供的。

在这个社会严重分化的时代,一部伟大的作品横空出世了。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提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正是通过阶级斗争,人类从一种社会结构转到另一种社会结构。资本主义将由社会主义取代,正如早先的封建主义被资本主义取代一样。而无产阶级将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

无论怎样,在这样一个社会处于被剥削地位的无产者必然起来反抗,最终给资本主义制度以沉重的打击——这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明。在某种程度上,社会主义没有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恰恰是因为它的殖民体系所致──正是意识到残酷的剥削可能导致无产者起来反抗,西方的核心国家开始改善本国工人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福利来缓和阶级矛盾。而将这种剥削更多地转移到边缘区国家如亚洲、非洲、美洲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劳动者身上——最终,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链条的最薄弱一节”和半殖民地国家发生也就不奇怪了。

从横向上来看,在这一西方体系中,亚、非、拉处于边缘地区,成为政治、经济上的附庸、半附庸。资本主义发展了,增长的生产率使英法等国的工人收入在1850─1913年提高了一倍,但边缘区国家工人的工资没有相应提高。全球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各个部分都在不断增长的同时,边缘地区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规模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

在工业方面,主要模式是殖民地的原料和粮食与西方的工业制品交换,而西方工业品则通过削价抢走本地许多手工行业的生意。而且,欧洲列强继续推行早期的重商主义政策以抑制殖民地的那些可能发展的工业的发展。比如,印度的纺织品价格比英国低廉,英国就用保护关税来摧垮印度民族棉纺工业,当英国纺织品价格因工业革命的到来而更加低廉时,却不允许印度设保护关税。

最后被毁灭的几个非西方文明体系已相应感到了西方社会的残暴与无情,沦为西方附庸的事实和受压迫的状况使这些国家的人民在极度穷困中对帝国主义的仇恨达到了极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